2024 年 03 月 28 日 星期四
新闻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 : 南海网  >  儋州新闻网  >  儋州新闻

海南周刊|儋州光村镇:悠悠调声传千古

南海网 http://www.hinews.cn 时间:2019-03-04 10:23 来源:海南日报 作者:欧英才 林晓君



  在田间地头正装对唱调声,更接地气,更富乡土气息。通讯员 柯人俊 摄


  2017年儋州调声比赛现场。通讯员 柯人俊 摄

  文\海南日报记者欧英才 林晓君

  日前,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18-2020年度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名单,作为调声发源地之一的儋州市光村镇和以琼剧传承、传播而闻名的定安县定城镇名列其中,被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

  早在2006年5月,儋州调声便已跻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千百年来,儋州调声仿佛汩汩清泉从远古流来,扎根这块沃土,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,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种文化标志。  ——编者

  沿着海南环线高速新盈互通路口,便到达儋州市最北部的沿海小镇——光村。这里东与临高县相邻,北面濒临北部湾,以盛产品质优良的光村沙虫而闻名一方。

  有道是:“诗乡悠悠传古韵,歌海声声诉衷情。”儋州调声被誉为“南国艺苑奇葩”,光村的调声也是久负盛名。

  乡音延唱数千年

  平坦宽广的光村银滩,舒展绵延的海岸线不仅构成了秀美风光,馈赠丰富物产,还孕育了一方文化。

  据儋州市调声协会会长谢有造介绍,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北部沿海地带,光村镇正是起源地之一。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,历经岁月的千锤百炼流传至今。

  自古以来,儋州调声就是广大儋州劳动人民群众抒发情怀、赖以生存的生活精神食粮,经久不衰,悠悠而长。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被贬居儋时常为“夷声彻夜不息”而感动,他曾用“蛮唱与黎歌,余音犹杳杳”等诗句生动地记述了儋州民间音乐艺术活动。儋州调声在唐、宋、清朝以后,不断地发展与完善。

  光村镇下辖69个自然村,全镇人口3.4万,方言均以儋州话为主。“在光村镇,无论男女老少,几乎人人都能唱上或哼上一段调声曲调。”谢有造告诉记者,调声艺术源远流长,再现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思想、意志愿望、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追求,这正是光村镇能入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原因。

  “三驾飞机飞过山岭,炸弹就炸过岭……”生活在光村镇大老村的95岁老人陈润松自幼听着调声长大。随着时代变迁,从革命抗战题材到歌颂社会主义题材,儋州调声逐渐吸收并发展出新的内容,逐渐丰富起来。

  大老村调声队领队陈宏明从8岁开始唱调声,至今已有近40年歌龄。他告诉记者,在传播手段有限的年代,唱调声就是最好的娱乐消遣。调声不要求固定的演唱场所和时间,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,人们站成队列,手拉手唱起调声律动身体,以歌抒情。

  儋州调声是由儋州山歌演变而来,又突破了山歌固有的演唱形式,曲调层出不穷,演唱过程活跃,唱谱代替了乐器和过门。对歌时,男女双方勾小指手站列成二排,面对面进行对歌,歌声嘹亮,动作优美,男则热情奔放、刚强有力,女则温柔细腻,可见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。

  近年来,光村镇相继举办2015年原生态儋州调声传承展演、2016年儋州调声传承展演与2017年国家级儋州调声传承展演等活动。此外,光村镇泊潮村、曾屋村等村举办2017年国家级儋州调声传承展演活动7场,儋州调声展演进乡村活动36次,吸引逾12万人次参与。

  村村均有调声队

  位于光村镇北部的泊潮村,村民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。因为喜爱调声,他们便动手搭建了一座面朝大海的调声场。春光洒落在银滩上,一波接一波的海浪闷头冲向调声场,在马尾松的遮掩下,赶海归来的渔民唱起了欢快的调声。

  提起泊潮村,除了得天独厚的沿海风光和鲜美的海味,不得不提起村里的调声队。据调声队队长陈王宝介绍,调声队由70余人组成,全部是本村的村民,他们以捕鱼为生。因为全村人对调声的重视,村里特意将调声场建在了宗祠正对面。

  “出海调声可以提神,大家都很兴奋。”村民陈木养是调声队领队,也是一名渔民。他告诉记者,平日中午出海,次日早晨归来。一夜未眠,赶海归来十分困乏,“一起回来的渔船用对讲机唱调声,或者是发微信,你一句我一句,就没有这么困了,不夸张地说调声已经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柱。”

  “在船上唱调声,一边收网也要一边唱调声,我随口就可以唱20几首呢!”谈起调声,原本不善言辞的陈木养话匣子便打开了。他打趣地说,出海回来得知要去参加调声活动,便要专门回家打扮一番,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裳,脸蛋扑上白粉“隆重出场”。

  调声还拉近了儋州、临高两地渔民间的距离。泊潮村与临高县新盈港遥海相望,陈王宝说,有时村里举办调声表演,临高的渔民便会驱船来看,虽然他们听不懂儋州话,但也会被此起彼伏的调声所感染,临高渔民也向他们分享渔歌“哩哩美”。

  “儋州自古称歌海,山歌催得百花开。人人都是山歌手,山山水水是歌台。”旋律优美的调声从陈木养的手机里传了出来,每当闲下来,他便喜欢翻看那些视频,“调声是祖宗留下来的,也是我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了。”

  谢有造说,当地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,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,互相以歌抒情,自发地开展对歌比赛。每逢一年一度的“中秋歌会”更是热闹,调声对歌比赛可达上万人参与,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表演队伍,不争出个上下高低不肯罢休。

  据儋州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为了进一步弘扬儋州调声艺术,光村镇组织开展儋州调声展演进校园、社区、乡村等活动共67场,营造了光村地区热烈的调声氛围。在光村镇,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自己的调声队。

  如今,调声已经成为儋州人民的一种情感寄托。

  青年接过“传承”棒

  在光村镇,提起调声不得不提大老村。去年,大老村调声队在第九届(儋州)东坡文化节暨儋州调声节系列活动之一的2018年儋州调声比赛决赛中,赢得第一名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这支村中组织的调声队32人是清一色的年轻人,队伍中最大不超过35岁,最小的22岁,平均年龄30岁。

  2月28日,从光村镇驱车20公里,记者来到大老村。春节过去,大老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“春节刚过,年轻人都返城外出打工了。”调声队领队陈宏明说。

  去年,恰逢比赛前几个月,村中决定组建一支青年调声队参赛。“以往调声比赛大多是中老年人参赛,我们当时想为什么我们不组织一支年轻人的队伍?既可以令人耳目一新,又让更多年轻人真正接触喜欢上调声。” 陈宏明说,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流行音乐的冲击,现在很多年轻人慢慢不去学习传承这项艺术了,再加上老一辈人的老去,我们担心调声的传承面临困境。

  年轻人外出打工,如何组织起来?在村中几位乡贤的组织下,组建微信群,鼓励年轻人加入到队伍中。

  两棵百年酸梅树、大榕树下,村中宗祠前的一片空地,就是调声队的排练场所。比赛前一个月,每天下午大家从那大、从镇上开车回到村中排练,排练时间为每天晚上8时到23时。“调声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,不能丢,不能忘!”22岁的陈宏忠每天都要从40多公里外的那大回来,他说,“通过此次比赛,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调声文化、爱上调声。”

  近年来,为了鼓励年轻人学习、爱好调声,进一步弘扬调声艺术,儋州编撰出版了《儋州调声》等儋州地方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系列丛书,并编入地方中小学乡土音乐教材。并积极开展儋州调声文化研究、人才培养、调声创作、传承展演等活动,让儋州调声得到传承、普及和发展。


责任编辑:邓丽
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